English

东学何以西渐

2000-04-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以 忱 我有话说

一个半世纪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西学东渐”这个说法,最近,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东学西渐”丛书,反响较好。读了其中孙津教授的《中国现代化对西方的影响》一书,感到其思路开阔,对中西互动影响别具见解。

不同民族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自古就有。西学之所以能够东渐,并不是这种相互影响的自然状况,而是西方列强迫使中国参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结果。因此,中国现代化始终摆脱不了如何对待“西方”这个参照的问题。这是150年来的一个基本历史事实,然而在孙津看来,中国人对这个事实过于熟视无睹,西方人则把它看成理所当然,所以都没有真正弄明白这一事实对世界现代化意味着什么。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无论是科学技术、商品用具,还是文学艺术、思想观念,它们对包括所谓“西方”在内的其他国家产生各种影响是很可理解的。但是,这显然不是什么东学西渐,相反,真正的一方以某种主导姿态或优势功能影响另一方的情况,还是西学东渐。这种西学东渐的最主要内容,就是现代化,但恰恰对于现代化,孙津指出了它的另一层含义,即东学西渐。实际上,孙津的意思是说,西学东渐并不是中国人自觉的要求,也不是西方人无理的扩张,而是世界现代化趋向真实生成时在中国所体现出来的一个显在特征,同时也就潜在地产生了东(指中国)学西渐的各种因素和要求。

从80年代末开始,孙津就在一些文章中提出一个观点,即作为文化范畴的“世界”是在19世纪中期才出现的,而之所以如此,就在于西方列强拥到中国来瓜分世界上最后一块殖民地。在此之前,西方也搞殖民扩张,但那都是地域性的,即使跑到非洲、美洲、澳洲、中亚去搞殖民地,也还是地域性的。原因就在于那些地方或者被征服,或者被殖民化了,构不成与西方对抗的力量。中国则不同,它地方大,人口多、传统厚、文化延续性强,十多个西方列强打了半天,也只把中国弄成“半殖民地”。一方面是中国在挨打中被迫开启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率先“现代化”的国家都来瓜分中国,这两方面合在一块,“世界”就不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成了中国和西方推进现代化进程时一个共同的文化视野。任何一国的现代化都不可能不考虑对世界的影响,也不可能不受世界格局的影响和制约。这种情况,在中国参与世界现代化进程之前是不存在的。

孙津的书是写现代化的,所以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各方面问题。事实上,作为文化范畴的“世界”,在这里是从文明的构建因素这个意义上讲的。因此,他所说的东学西渐虽然包括西方对中国现代化的看法和研究,但主要的重点还在于中、西现代化互动中西方的应对理论、策略及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部比较现代化专著,而这方面的专门研究,国内学术界似还不多见。

根据孙津的看法,中国真实有效的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二战以后,西方对中国现代化的应对是以冷战为背景来考虑的。90年代以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不成为安全考虑的理由了,但是政治理念、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的矛盾并没有消失。因此,国际市场中各种规则的制定、优势条件的争夺成了政治的主要内容,而所谓合作与发展只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化模式方面的东学西渐不再是一种自然的影响,而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现实行为和重要特征。我认为孙津这种看法是符合事实的,其现实意义主要有两点:一是真正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格局变化来考虑中国现代化所处的位置、面临的课题以及可能的对策和发展;另一个则在于,中国作为现存惟一的社会主义大国,其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现代化模式对世界各国构成一种特殊的重要参照乃至探索示范,就此来讲,东学西渐的特点越来越显突了出来。

《中国现代化对西方的影响》一书突破了从交流、影响的角度分析不同文化的常见研究层面,真正从世界现代化格局变化和不同现代化模式比较的层面,分析了中、西现代化的互动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东学”和“西学”哪一方向另一方“渐”入的看法很可能只是一种误解,真实情况应是指中、西双方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动关系及其特征。这种思路和见解,对于中国现代化发展方式的研究与探索是极富启发性的。

(《中国现代化对西方的影响》,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